概况:
长汀古城墙走向造型奇特,民间称之为“蓝衣挂珠”,意思是说它像漂亮的佛珠披挂在长汀城,使之形成一美丽的风景线。
长汀对古城墙保护很重视,上世纪90年代,对古城墙作了部分修复,近来又作进一步修复。长汀古城墙始建于唐代大历四年,即公元769年,以后在历朝中因拓城而有所扩建,现在的古城墙是根据明代的遗址修复的。城墙建于卧龙山之阳,其东沿山麓而下,濒临汀江向南逶迤伸展;其西顺山麓经西外街、席稿坪,南至罗坊,环绕全城。若立于卧龙山顶鸟瞰,古城墙真的像一条“蓝衣挂珠”,美不胜收。
古城墙曾有四大城门,朝
天门是汀州府四大城门之一,俗称东门,原名兴贤门,明洪武四年进行修葺,以砖石砌之,上有门楼,门固楼高,形势雄伟,便改名朝
天门。清代汀州知府鄢翼明又重修,城楼主体建筑于城门高台之上,层层飞檐,凌空高翥,列为汀城胜迹“东翘舒啸”。
坐落于南大街的宝珠门,因南朝
珠峰,故得名玉珠门。明崇祯十年被修缮过,分为内外两重,是一座较为特殊的古城门,至今仍保存完整,人们习惯称之“宝珠楼”。
水东桥西边城墙原有坚固的城门,原名会川门,据志载,明嘉靖四十年,知府杨世芳率知县王邈督建城楼,改名挹清门。清兵入闽时,隆武帝与随行官员、宫中后妃逃至长汀,城内即戒备森严,城门紧闭,许多人自告奋勇登城守卫。清兵则纵火焚烧挹清门,守卫者战死于门楼上。至民国,因扩充道路门楼被拆除,但水东桥西端至今群众还习惯称之为“挹清门头”。
今三元阁门楼是最古老的城门,原名鄞
江门,后改为广储门,是唐朝大历年间汀州刺史陈剑迁徙州治建筑土城时的城门,历代均有修缮,清代为三层城楼,阁基是原古城门,用方块石条堆砌,上边用城墙砖砌成,翘角飞檐,甚为壮观。 在历代王朝中,古城墙经过不断修葺扩建,也增设许多城门,如古郡南门、五通门、水吉门、西门等,有些后来在道路扩建中被拆除,有些尚保存,成为古迹,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