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5A国际旅行社 品质旅游首选业务许可证: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浏览
宗教胜地景忠山位于迁西县境内,海拔610米,清康熙帝曾御题“天下名山”,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四帅殿、三道茶棚、碧霞元君庙、东佛阁等大小景点30余处。此处集佛、道、儒三教于一山,佛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山上古岩峥嵘,苍松蔽日,峡谷清幽,云雾飘渺,1872级台阶直达峰顶,自然景观鬼斧神工,风格独具,素有“灵山秀色”之美称。
据史料记载,景忠山“旧有二名,南曰明山,北曰阴山。”明初于山顶建三忠祠,祀诸葛亮、岳飞、文天祥,“欲人景行仰止”,故改名“景忠山”。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蓟镇总兵官马永重修三忠祠,并在祠东增建碧霞宫,奉碧霞元君像,香火日渐兴盛。此后,戚继光等蓟镇官兵经常登临此山,留下许多名篇佳句。崇祯八年(1635年),碧霞宫毁于火灾。后善首张天礼、住持性春率众重建碧霞宫正殿,明毅宗拨帑金增置了配殿及上下牌坊。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登临此山,别山法师性在出知止洞迎驾,“对诏称旨”,龙颜大悦。顺治九年(1652年),性在被请入皇宫万善殿供养。顺治十六年(1659年),世祖“以建储之议远卜元君,赐银千两”。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世祖又拨帑金二万,重修殿阁及山上山下附属建筑。从此,景忠山名扬天下。康熙皇帝即 位后,多次登临景忠山,先后为景忠山题写了“名山初步”、“天下名山”、“灵山秀色”等匾额,并赐重达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一尊、大藏经一堂。此后,景忠山古建群又经多次增建和修缮,愈加壮丽。至清末民初,景忠山已有山脚署院、四帅殿,一、二、三道茶棚,灵官殿、朝仙门、望海楼、南天门、碧霞元君殿、三忠祠,东山玉皇庙、鬼王庙,西山舍利塔群等近百座建筑。这些建筑,为1872级台阶台阶所串联,错落山间,蔚为壮观。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景忠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拨款修缮碧霞元君殿及其附属建筑。1960年前后,由于年久失修,山腰两道茶棚和峰顶东侧古寺庙相继自然倾塌。“文革”期间,峰顶寺院、僧舍和山脚四帅殿、头道茶棚等先后被毁。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大地震,除碧霞元君殿外,景忠山上的古建筑损毁殆尽。
景忠山自1992年开放以来,先后投资1200万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设施日趋完善,客源不断扩大,到目前接待国内外游客130万人次,2003年,景忠山被评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景忠山始有庙宇上溯到宋代,现山上寺庙古建均为明清建筑。明嘉靖总兵马永在山巅增建“三忠祠”,祠内塑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精忠报国之臣,弘扬儒家思想。取景仰忠义之意,山之旧名 明山、阴山遂改为“景忠山”。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于“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元君殿,供奉道教神仙“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曾在景忠山下镇守长城16年之久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先后两次对景忠山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清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曾六次登临。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还曾御赐十六斤四两重的金佛一尊及4500余卷的《大藏经》一堂。康熙曾召景忠山和尚入京城大内讲经,议决要政还曾去景忠山礼佛问卜。据碑刻记载,顺治立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景忠山在清初实际被看作皇室家庙,当时香火鼎盛,名驰天下。逐步形成了庙宇七十二,金面百六尊,山脚、山腰、峰顶完整的建筑体系。
景忠山林木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为98%,仅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这些高达数丈的古松,立于危崖绝壁之上,造型奇特,或直插蓝天,或伸手指云,或鸳鸳相依,或虬枝盘曲,逼真入化。景忠山野生动植物资源多达100多种,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自然宝库。
景忠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孤峰独秀,危岩峥嵘,峡谷清幽,古木参天。时而云截山腰,时而雾锁峰头,时而山岚似纱,时而霞光尽染,气韵典雅,古朴迷离。
¥568起
¥578起
¥530起
¥455起
¥530起
¥43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