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这个人口刚过30万的小县,有着漓江流域最美的一片山光水色,“山作青罗带,水如碧玉簪。”这里有刘三姐,这里有洋人街 ,这里有兴坪古镇,这里是攀岩圣地,这是吸引了180 多位中外元首、数千万青年男女,以及无数外国友人到此旅游乃至定居的世外桃源。
操着桂柳话的白人,说着英语的黄种人,挂着英文招牌的咖啡屋旁边,有个小贩大声叫卖
桂林特产……这是一组奇妙的组合,唯阳朔可见。
阳朔是一个比北京和
上海都要洋气的地方。信步街头,很多时候遇见的外国人要多过中国人。孤星版的中国旅行指南说,阳朔人中间流利英语的普及率远高于大都市。本地最有名的步行街——西街,因为汇聚众多外国人,故又称“洋人街”。 也许是受到了太多国外游客和定居者的抱怨,后来改称“地球村”,牌子立在西街靠近码头的一侧。
刚到阳朔的当晚,我和当地的朋友便被一个深目高鼻的白人抗议了。那时,我们坐在一条小巷里吃着本地有名的啤酒鱼,朋友忽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指着不远处一桌外国人,笑着说:“这些老外可有意思了,刚要了啤酒,服务员给了大杯子,他们便在那儿比划是杯子大还是啤酒瓶大……”
这个白人不知何时闪现在我们身后,用还不大熟练的普通话说道:“我们不是老外,谢谢!”说的时候,他一脸笑眯眯的,然后大跨步入店,加入了那个全是外国人的饭局,根本不等我朋友说完那句“不好意思”。
山环水抱的阳朔县,吸引了无数游客在此长期停留。到了夜间,拥有无数美食与酒吧的西街总是最热闹的所在,常常到了夜间一两点还有不少意犹未尽的游客在此逗留。
我怀疑朋友是故意的。因为就在我刚到阳朔的时候,他们便提醒我不要如此称呼外国人。不是因为不敬,而是因为不合适。据当地人介绍,好些外国人在20 世纪80 年代便开始住在阳朔,第一批的酒吧、咖啡屋、客栈便是他们一手建立的,不少旅游项目也是他们带头玩起来的。他们在内心深处并不觉得自己是“外人”,尤其是面对像我这般只是短暂逗留的游客。
作为“本地人”的另一标志是,他们不仅会说普通话,甚至会说桂柳话。
似乎在阳朔人眼中只有两种人——来阳朔玩的,在阳朔住——的并没有本地、外地、国内、国外的分别。只有这样理解,你才不会因为在街头碰到“洋警察”或者遭遇类似的事情而吃惊。你,是来阳朔玩的,而他们,是在阳朔住的,住在这碧莲玉笋世界里。
当你像我一样意识到这点的时候,阳朔便变得亲切起来,日益生活化;缺点便是作为景点的新奇感在一点一点地消退,会忽然觉得西街的热闹似乎跟北京后海、三里屯也没什么区别了,不能像那些兴致勃勃的少男少女一样,因为巨大的差异感而心生喜悦。毕竟,这里的异国风情浓厚,能让许多不曾走
出国门的游客大为兴奋,就像他们陡然看到此地的喀斯特地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