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在
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
西北地区著名的
西安化觉寺、
兰州桥门寺、
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
西北四大清真寺。据现存寺内的《重建
西宁大寺碑记》(1914年5月立)和《重建
西宁东关大寺碑记》(1948年8月立)两块碑文记载,可以看出这座大寺已经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融塔、墙、殿为一体的伊斯兰建筑,正中的礼拜大殿为全寺最大的建筑物,占地1102平方米。整个建筑式样别致,结构分明,每逢礼拜、三大宗教节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汇集在此举行隆重的聚礼活动。东关清真大寺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一座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是青海省目前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 该寺坐落在西宁市东关大街,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铺佐他开国有功的回族将领沐英为西平侯,镇守今甘青地区。当时明王朝通过屯兵、移民等一系列实边措施,居住西宁的穆斯林居民日渐增多。为了适应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沐英应回族上层及宗教人士的请求,并奏请朝廷允准,在回族聚居的东关地区动工修建清真寺。不久,一座占地面积达28000平方米,修有2000余平方米的大殿,两个宣礼塔、一座碑亭院及一些辅助建筑物的清真大寺,在今西宁东关大街拔地而起。
至清咸丰、同治年间,西宁等地的回族先后加入到全国反清大起义的行列之中,西宁遂成为这一带回族撒拉族起义军的大本营。同治十二年,左宗棠率军队进行镇压,东关大寺及所藏石碑、圣旨等文物均毁于一旦。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河湟地区又发生了震惊清王朝的“河湟事件”,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命运正如《碑记》所言:“屡经兵燹,其地遂废”,“后来屡议兴复,卒以不得地基而止”。
辛亥革命以后,
甘肃河州(今
临夏)的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他到任不久即于民国2年5月,亲自“捐资为倡”,募集
白银万两,重新在被毁的废墟上动工修建清真大寺。一年后,一座初具规模的大寺又告建成,计建有:大殿5间,宣礼塔3层,东厅5间,北厅9间,南厅浴室3间,寺门3间,还有厨房,餐厅等。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占地总面积为13602平方米,建筑物雄伟壮观,具有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特色。大寺的原正门,即“前三门”,座南朝北,是一大两小的绿色西式大门,高十米,宽为十五米,门顶横幅匾额上镶有金光闪闪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八个大字(前三门现处在清真大寺临街楼房之前)。
该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该寺正中是可以容纳3000人进行礼拜的大殿,面积约1102平方米。大殿上装饰有金光灿灿的藏式馏金宝瓶。据说,这只宝瓶是大殿修成后,由甘肃拉卜楞寺的僧众集资捐送的,为国内清真寺所仅有。大殿内的几根巨大的柱子,则是由互助佑宁寺从寺院的松树林中挑选赠送的。此大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纯系砖木结构。建筑坚固,结构严谨,外形宏伟壮观,内部清静素雅。大殿南北两侧是两座两层的厢楼,为歇山式建筑。大殿和厢楼紧相毗邻,浑为一体,十分协调。这三座建筑是该寺主体,也是寺内的精华所在。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描金涂彩,显得艳丽华贵,蔚为壮观。 大殿前和厢楼之间是一块占地约2.8万平方米的广场。场内铺着青石板,石板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却巧排密布,平整如镜,不露泥土。因此,晴天无尘埃,雨天无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