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5A国际旅行社 品质旅游首选业务许可证: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浏览
丁村遗址 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1953年发现, 1954年作重点发掘,发现人牙三枚(发现于54:100地点),旧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 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种。1976年在54: 100地点又发现一块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因发曹于丁村,故名丁 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 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 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丁村人及主休的地质时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旧石时代中期的文化, 主要以丁村文化为代表。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齿,一为上内侧门齿,一为上外侧门齿,另一为下第二臼齿,全是右侧的。其大小、丁村遗址化石形状、颜色和石化程度相似,并且出土部位相近,应属同一个体。从磨损程度估计,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两枚门齿舌面呈铲形,有明显的舌面突隆和指状突,与北京人的门齿有相近的性质。但无论齿冠和齿根都远比北京人的细小,舌面隆突和指状突亦不如北京人的复杂。这两枚门齿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没有明显差别,其中上外侧门齿与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的河套人的十分相似。下第二臼齿的齿冠和齿根都远比北京人的细小,齿冠的相对高度(与长度和宽度相比)远比北京人为大,咬合面的纹理不如北京人的复杂。这些性质表明丁村人的臼齿比北京人的进步;但仍比现代人臼原始。从3枚牙齿的形态可以明显看出,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它虽与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层位较早,所以将它归入早期智人阶段。在丁村各地点发现石制品2000多件,石制品的表面常包有一层纯净的碳酸钙外壳,证明曾被河水浸泡过。但很多石制品的棱角仍很明显,说明它们并未经过搬运或只是经过近距离搬运。石制品的原料约95%为角页岩,余为燧石、石灰岩。以石片和石核为多,具有加工痕迹的石器只占6.6%。这说明丁村附近密集的石器地点可能是当时的石器制作场。丁村的石片多半用碰砧法和投击法(又称摔砸法)产生,具有宽大于长、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间)、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大且常常双生等特点;石核也比较大,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片是用石锤直接打制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面的痕迹,这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技术。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以后者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类。砍斫器是用交互打击法加工的,与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后者单面打击的多,交互打击的少。手斧只有一件采集品。石球用石锤打击而成,尚未发现象许家窑人那种用两个打制石球对敲而成的正球体石球。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与石核砍斫器不同,绝大部分是一面打击的,并且刃部较薄。厚尖状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成较厚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较薄的鹤嘴形尖状器两种。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的,所以又称为“丁村尖状器”。小尖状器都是用较薄的石片制成的,有的刃缘打制得相当平齐,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丁村的文化遗物既具有其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有独特的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既“匼河-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源流关系。
¥2098起
¥2298起
¥2298起
¥1570起
¥2598起
¥146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