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5A国际旅行社 品质旅游首选业务许可证: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浏览
在尧庙东北30公里处的郭村与涝河之间,陵丘为纯净黄土筑成,高50米,环周80米,陵上松柏苍翠,周围土崖环峙,涝河水经陵前南流。远眺如一高耸丘峦,十分壮观。陵前筑祠庙,据说是唐初创建,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碑记载,唐太宗征东突厥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己像,元明、清代均有修缮。祠内现在有山门、牌坊、厢房、献殿、垛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格外醒目。祠内存在碑碣10余通,碑文记载尧王故绩及尧陵沿革;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立的一块碑上刻有尧陵全图,至今完好。
尧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一个半岛形的岩石丘上,涝河环绕,岩崖下潺潺西流,陵丘高50米,周3O0米,古柏葱茂,世称神林。山门面河临岸,上建戏台,下为砖券门洞,呈楼阁式。进了山门,东西原为看戏楼台,北面为仪门,系木构牌坊,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左右排出,结构精妙,巧夺天工。坊上前书“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过去此处为下马坊,文武官员晋谒尧帝陵寝时,至此均须下马落轿。入仪门中院正中为献殿,面阔三间,高大敞朗,东西为配殿。献殿后有石阶13级,踏阶而上,原有正殿五间,现存搭建的碑廊,中竖“古帝尧陵”作为标志的石碑,与殿宇同为明代万历年间修造,两旁排列着元、明、清时代碑碣。中轴线两侧,各有厢房耳房,碑廊下石阶两旁,东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砖券窑洞一排,原献殿东西的斋室12间以及神厨已毁,陵西守墓人组成的村落亦荒废了。
尧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详,据金代碑载,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曾屯兵于此,祭扫帝尧。唐初改建陵园祠宇,并塑唐太宗像于配殿之中,宋、元、明、清历代修葺。传说尧死以后,万民悲痛,人们不约而同,从数里外的土丘上挖土背负到这沙石岩丘上来,于是掬土成山,留下此纯净黄土堆积的陵丘。相传献殿后13级石阶中的第七阶后有洞可通悬棺井穴。传说有人撬开阶石,找到洞口,用绳索缚鸡吊下,初则闻鸡叫声,待提绳而上时,却不见了鸡头,此后这无人再去探究。还说悬棺穴底,有清水潜流,登殿顶俯首侧耳,犹闻潺潺水声。陵东3里有下马庄,再东3里有上马台,传为尧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马,回来时到下马庄下马步行,去尧庙祭拜其母,至今履迹可辨。过去尧陵由周围八村共管,官府减免其差徭,确保祀尧的香火费用,春秋二祭相沿不废,逢会唱戏,邻县乡民齐集。日寇入侵、战乱以后,庙会废止,至今未复。
尧陵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1965年冬,在牛村古城遗址东约4公里的秦村附近挖掘发现了《侯马盟书》。这些盟书是用毛笔蘸朱砂(少数蘸墨)写在玉片、石片上的文字材料,数量达五千余件,其中可以认读的有六百余件,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侯马盟书》是晋定公十六年(前496)由晋大夫赵鞅主持,六国在新田进行盟誓的记载。主要内容为:六国之间保证互不侵犯,振兴国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齐心协力,共同对外。《侯马盟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盟誓制度和书法文字提供了极为可靠的科学资料。1961年至1963年,在牛村古城南部发掘出东周时代晋国的铸铜作坊,其规模之大、文物数量之多,蜚声中外。在铸铜作坊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东周时代的陶范、铜锭以及铸铜生产工具。陶范共出土三万余块,其中能辨认器型的有一千余件,成组配套又能复原器型的有百余件。 用这些陶范制作的生活用具(或祭祀用的礼器)有鼎、豆、壶、簋、边(音夷)鉴、敦、匕、匙、镜、带钩;乐器有钟;兵器有剑、镞(箭头)、铺;工具有镬、铲;还有马车饰等。它们雕刻精细,花纹优美,种类繁多,反映了东周时期晋国铸铜艺术的完美工艺,为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增添了异彩。
¥2098起
¥2298起
¥2298起
¥1570起
¥2598起
¥146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