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个世界旅游大国,每年的游客都超过本国的人口总和,其中大部分都会来耶路撒冷老城看看。老城四面有高十几米的城墙,里面路窄人多,两面全是卖旅游品的小店。其中以水晶器皿最为有名。最正宗的是Hebrew Crystal Glass,一套这样上好的酒具可以要价到几百美元。
在耶路撒冷街上常常可以见到头戴黑帽,身披黑袍的以色列男人。这些人就是宗教上最正宗的犹太人 (orthodox), 他们既不做工,也不务农,每天的任务就是研究犹太教义。每家每月可以从政府拿到一千多美元的资助。他们大多住在一起,每家都有很多孩子,对现代化的生活用品比较排斥。
从经济上看,这些人的生活水平算中下,但是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很强,属於极端保守的犹太复国主义者(Zion) 。每到周末,这些人居住的区域都会施行交通管制,严禁车辆通行,以免干扰他们神圣的宗教活动。
另一类人被称为 religioned people。他们的标志是在头顶上带一个小园垫子,即保留对宗教的忠诚,也融入世俗生活,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以色列人。
最后就是non-religioned people,身上没有任何表示信仰的标志。在耶路撒冷偶尔看到过黑人,才知道在60年代时,以色列政府听说在
非洲埃塞厄比亚一个偏僻的部落中,生活着一群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与犹太人完全相同的黑人部落,经过仔细考证后,认为他们都是犹太人的后裔,于是政府派就派专机把他们全部接到以色列定居。但是对这些人的来历至今没有完全搞清楚。即使今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自由移民到以色列。90年代初苏联垮台后,一大批
东欧和前苏联的犹太人来到以色列后,曾对经济造成过巨大的冲击。
走在耶路撒冷街头,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兵的多,带枪和不带枪的,到处都是。一问才知道,以色列实行义务兵制,所有男女都要当兵,男24个月,女18个月,这还不包括在学校里接受军事训练的时间。军费开支占每年GDP的30-40%,如此高的军费,没有外援是不可想象的。看来
美国每年给以色列几百亿美元的援助,大部分用在了军费上。
巴以之间的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记得在耶路撒冷老城里转时,在狭窄的街道上,每一个拐弯处,都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以军,一人看守一个方向。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劈劈啪啪” 的响声,听上去就象机枪扫射。只见以军立刻如临大敌,找地方隐蔽好自己后,举枪对着响声传来的方向。后来才发现,是一群孩子放的爆竹,以军的紧张反应引起所有人的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