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嘎素细”,“岗嘎”为“雪白”,“素细”指细格糌粑,故称“雪白格才毡”。羊卓地区卡热乡出产的“雪白格糌粑”,在
西藏享有盛名,不亚于
拉萨地区堆龙德庆县出产的“古荣糌粑”,其特点是,比普通格糌粑营养高,颜色雪白,且吃后不胀肚、不拉肚、很适合于幼儿、老人及初次进藏者食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雪白格糌粑”在
拉萨等地农贸市场十分畅销,已成为羊卓地区的拳头产品。其制造方法是,将一种叫“嘎母”的冬种白青裸先用“秋古”洗净,除皮后晒干炒熟,再用水磨机磨成细面,即成“雪白格糌粑”。
“乃纳干素”,“乃纳”指“紫黑色青裸”,“干素”指“干磨榕粗”。羊卓地区工布学、甘扎、普玛江塘等地专制这种榕粗。“乃纳干素”虽颜色较黑,粗细不一,但在纯牧区它有独特的用处,既很适合做牛、羊鲜血、内脏及这种格糌粑揉成浆后灌肠的“藏式香肠”,又是做羊蹄骨、油肉、萝卡丝、格糌粑等混煮“格土”(格来巴糊羹)的佳品。这种格祀的制造方法简单,将紫黑色的青裸不用水洗涤,径行炒熟后,用手磨子磨成面,即成粗榕粗。
“羊卓干酥”,“羊卓”为地名,“干酥”为“风干肉”,即产地与产品合称为“羊卓风干酥肉”。羊卓风干酥,以酥脆可口、味道鲜美而驰名雪域各地。整个羊卓地区,现有的10个乡镇中除卡热乡外,其余9个乡镇均分布在羊湖周围,草原面积大,宜养牲牛、绵羊,加之羊湖湖水碱性大,且地处高海拔、气候寒冷等多种自然因素,形成了出产羊卓干酥的独有环境。羊卓地区9个乡镇均出产风干肉,人们通称“羊卓干酥”。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的羊卓干酥出自羊卓地区广袤秀丽的“嘎玛林”草原上的“曲古仲”牧村,该村在白嘴野驴饮不着水的隆冬一一藏历10月份(这时气温均在零度以下)宰杀牲畜,剔除其骨头后,将带油的生肉拉成小条,不放任何调料,保持原味,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既去水份,又保持鲜味,两个月后,方可拿下生食。
“羊卓推达尔”,“羊卓”为地名,“推”是“路糕”,“达尔”为“砖块”,即“羊卓砖块赂糕”,汉族人喜欢称“三合一糕”。其制作方法是用化牲牛酥油、细赂粉、红糖、白砂糖等原料揉拌而成。通常人们喜欢用酥油、红糖等在酥璐糕上面雕出“雍仲”等名目繁多的吉祥图案,集丰富的营养与精美的艺术于一体,富于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羊卓地区群众副食之一。
“羊卓达尔秋”,其意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达尔”根据古藏文有“正方块”之意,“秋”则是“奶渣”,故称方块奶渣。另一种说法是,“达尔”有串联“之意”,“秋”为“奶渣”,即“串联奶渣”,总称“方块串奶渣”。其制作方法是,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边唱歌、边用力将加入“甲罗”的奶汁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提取酥油后的路浆熬制出奶酪,而后,用石板将带有秸性奶酪挤压至完全冷却后成大小相同的若干小方块,再用放有白砂糖的新鲜牛奶煮至近两小时,用细毛线串联成二十块,晾晒近半个月,至此,带有深香酥油味的正方块干略便做成,嚼此“羊卓达尔秋”能生津解渴,实乃外出旅行之佳品。
“羊卓码森”,“玛”指“酥油”,“森”指“格把糕飞故称”格把油糕。其制做方法是,将粗略块、红糖粉、核桃仁浆和杏仁油等配料揉入雪白格把中,拌匀后制成圆状,粘上狮子跳跃式酥油花,撒点红糖粉、细璐粉和
白沙糖即可食用。是羊卓地区盛待客人的藏餐主食。
“羊卓哦甲森点”,“哦”是“奶”,“甲”为“茶”,“森点”则是“金黄色”,即“羊卓黄奶茶”,这是一种羊卓地区纯牧区特有的饮品,制作时,应在烧开的牦牛新鲜奶中加少量砖茶后,掺入太白星(此星半年夜出,半年昼出,传说此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药水),出现时挤奶提取的酥油,放入白砂糖熬成,此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长期饮用,能增强体质,尤其对腹泻有特殊疗效。
另外,享有“西藏鱼库”之称的
羊卓雍措,有蕴藏量高达2至3亿公斤的高原特有无鳞鱼和裂腹鱼,湖中这两种鱼鱼皮薄、味美、无污染,尤其在春天食用,更具有极强的补身健体之功效,既可剔除其脊椎骨、取掉内脏、割掉鱼头、洗净之后剁成细肉烧成的鱼肉丸子一一“娘窄”;又有取掉内脏后晒干,日后,用火烤的烧烤鱼一一“娘扎”等等,做法繁多、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