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城南京回来了,那天漫天大雨也没有阻挡我的脚步,从早上七点下火车开始徒步一直走走逛逛将近十二点,也算是与一湖一寺做了一次亲密接触了。从玄武湖南面解放门出来拐到鸡鸣寺路沿着古城墙就可以进到鸡鸣寺的后门。然后从鸡笼山上依次下山看佛门圣地,拜灵验菩萨,吃地道斋饭,探通幽古迹,做快乐自己!
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南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创建皇家寺院“同泰寺”规模宏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描述当年胜景。此后历经千年沧桑多次毁后重修,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同泰寺旧址重新建寺,为方便皇后马娘娘及十方香客上山朝拜开凿进香河至山门下,此后法运复兴。清久闻石头城大名,终于得以一睹芳容。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依山而筑的石头城。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浦口组地层,其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石头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时期(924年)。石头城上兴建了第一座寺庙——兴教寺,以后这里就成为寺庙、书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了(文字摘自网络)。